11月24日至26日,bwin必赢电子唯一官网地球物质科学系教师赴江西于都-瑞金-赣州一带开展党建学习、访企拓岗及集体备课活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约8.6万人集结于江西省于都县,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历经14个省份,最终会师于甘肃会宁地区。为了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地质报国情怀,地学院地球物质科学系教师从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江西于都开启了“重走长征地质路”系列党建活动。
11月24日下午,地学院副院长王伟教授和地球物质科学系教师代表首先前往江西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开展了“访企拓岗”座谈交流活动。座谈会上,第七大队党委书记黄明光、副队长黄敏华、副总工程师刘翠辉、地勘院院长陈斌峰等同志对王伟副院长及地学院教师代表前来访问交流表示热烈欢迎。黄明光书记介绍了七队的基本情况、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勘查找矿等工作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发现和突破,以及赣州地区在红色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王伟副院长感谢第七地质大队对此次考察交流活动的支持,并介绍了地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地质学学科的发展状况和学科优势。党支部书记王连训同志介绍了地球物质科学系教师科研方向和人才培养情况。会议就科学研究、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党建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均希望在未来加强交流合作,开创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新局面。
11月25日上午,在江西地质七队杨斌和李家桢两位稀土矿项目负责人的陪同下,地学院教师调研了赣县夏湖重稀土矿区,考察了夏湖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的花岗岩风化壳剖面。杨斌同志详细介绍了夏湖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地质特征和勘查找矿历史,随后两位负责人同志演示了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勘查技术方法以及七队独立研发的新型勘查工具——赣南钻的使用方法。老师们对该类型稀土矿的成矿机理、赋存机制及勘查技术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纷纷尝试利用赣南钻开展风化壳野外取样工作。
11月25日下午,地学院老师到于都县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东门渡口。1934年秋,8.6万红军战士从东门渡口等8个主要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充满艰难险阻的长征路。随后老师们参观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两层楼高的纪念馆内向人们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历史。纪念馆内无数珍贵的文献实物,文字介绍和沙盘模型记录着红军长征前后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红军战士穿过的单衣草鞋文物令人印象极为深刻,展示着他们不畏严寒饥迫勇往直前的坚定意志。
11月26日上午,地学院老师们前往瑞金县参观了叶坪革命旧址群。这里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瑞金也因此被称为“共和国的摇篮”。叶坪革命旧址群至今保留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中国共产党苏维埃区域中央局旧址、红军烈士纪念塔、中央邮政局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等十六处全国重点文物。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叶坪召开。从1931年11月至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党、政、军、群等领导机关全部设在这里,瑞金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中心。在叶坪革命旧址群,老师们重温了那段艰苦奋斗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赣南地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不仅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也是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被称为“红色故都”。赣南地区盛产钨矿和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在世界矿业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享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的美誉。通过对赣南红色教育基地和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实地考察学习,不仅激励了全体老师在未来工作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做好立德树人本职工作的决心,而且进一步树立了紧密结合国家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需求,促进社会发展,为新时代教学科研事业贡献力量的信念。
蜿蜒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不仅是一条象征中国人民顽强意志和坚韧精神的红色之路,也是一条充满丰富地形地貌和地质资源的文化大道。在这条路上,我们将充分领略中国革命历史与地质资源文化的深度交融。地球物质科学系党支部将继续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追寻不畏千难万险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深入挖掘长征路上的地质文化资源,将专业教育与党史学习融合起来,通过不断汲取红色力量,全面深化改革,铸魂育人,为学校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